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文章 > > 贾樟柯:文学光影之间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文学光影之间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发布人:admin  /  发布时间2020-10-17 12:28:44   热度:
文学报 近日,贾樟柯的文学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宣布年内定档上映。这位一直以拍摄实验电影和艺术电影著称的导演,这次又

文学报 

近日,贾樟柯的文学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宣布年内定档上映。这位一直以拍摄实验电影和艺术电影著称的导演,这次又将如何以影像来讲述知名作家的文学道路?通过今天夜读,来自文学评论家付如初对贾樟柯电影的解读,或许可以理解,一位导演为何怀揣着文学梦想,游走于两端之间。

选自《文学光影中的贾樟柯》

贾樟柯的文学表达

在两册《贾想》中,贾樟柯以电影手记的方式,收录了自己从1996年到2016年,二十年间的电影手记、访谈、演讲、散文、随笔。这既是他全部电影和艺术追求历程的回顾和展示,是他艺术观、电影观的全面铺陈,某种意义上也是他的“精神自传”。

他出生于1970年的汾阳县城,伴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长大,记忆中衔接着乡村和城市,叛逆和顺从,对未来的想象中充斥着模糊的理想主义,伴随着对更高远世界的憧憬。中间,曾尝试画画和写作,并在当地崭露头角。迷茫中,因陈凯歌的《黄土地》爱上电影。23岁,三次高考失利后,他终于得以离开汾阳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他说:“电影是我的精神出路”。

看贾樟柯的书,我常常惊异于他的文学天分,惊异于他的阅读和他的表达。他不经意间流露的对诗人、作家的关注和思考,他对某些作品、某些作家使用的意象的信手拈来,常让人感觉文学对他的滋养已经进入血液,醇厚而持久,跟“第五代”导演那种从外部倚重和借鉴文学的情节和人物截然不同。在他的电影和文学之间,没有主客体之分,没有界限。

而他为每一部电影写的简短的导演手记,都是一篇漂亮的短文,精准、精致。他每一篇访谈,总是能在访谈者和读者的预期之外,提供更丰富、更微妙的感受。而他的散文《我不相信,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忧愁上身》《高考之后,放虎归山》等等,即便是放在专业作家的作品中,也算出色。尤其是那篇《我不相信,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既可以看作“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自白书,更可以看作贾樟柯作为一个独立电影导演的艺术宣言。他的理想、情怀和现实判断,都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漂亮的表达。艺术是有话语权的,也始终有为谁代言的问题。一个健康的艺术环境,应该是多元的、包容的、应该不断有年轻的、充满叛逆和独立精神的力量注入进来。

贾樟柯访谈作品《问道》封面书影

我常想,除了天分,除了持续不断地思考和表达,为什么有的人的文字能够直击人心,而有的人,却总是徘徊在别人的情感世界之外?或许,对待艺术的郑重和对待受众的真诚是最重要的分水岭。一个创作者,无论面对文字还是镜头,是否交付自己的全部尊重和真诚,往往无须言传即能让人意会。

贾樟柯对电影和文字的尊重,是他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他曾在访谈中,借日本围棋大师吴清源的话,即使输棋也一定要输得漂亮,表达自己对电影的尊重。在成功学横行的当下,在票房几乎是电影的唯一衡量标准的生态中,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尊重自己的行当,尊重自己的手艺,尊重自己手中的话语权,往往也是赢得尊重、树立自尊的方式。贾樟柯用镜头记录了很多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当他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最惹人注目的,或许不是具体的境遇,也不是具体的悲剧,而是他们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不肯放弃的自尊,这是他们身上共同的人性的光芒。为中国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塑造,增添了“自尊”这个关键词,或者更准确地说,保留了“自尊”这个词,或许是贾樟柯的电影和文字最大的功绩所在。

贾樟柯的“标签”效应

尽管早就知道贾樟柯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名人”,是中国实验电影的践行者,走的是“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成功路径,但我一直都没有产生要完整看看他的电影、好好了解这个导演的冲动。

在我近乎武断的观念中,任何一种挑战和冒犯,都是艺术自然而然生发的力量,而不是主观的选择和追求;而电影本身又是一种工业化的产物,是“做”出来的,那么他的电影,用粗糙的镜头语言和强悍的电影节奏,近乎原生态地展现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展现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似乎是在“做”的基础上有些“理念先行”——让电影像现实一样逼真,跟时代几乎同步,叙述的弹性不大但可阐释的空间很大,这感觉很像曾经风行一时的“底层文学”,现象的意义大于美学的意义。在个人审美感觉上,我对这种东西总有些“隔”,毕竟少了一些艺术作品应该有的审美余韵和美学回味。

直到看到他在《朗读者》的访谈。他讲到故乡,讲到人情,讲到成长,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一种久经生活历练之后的通达,一种持久精神生活滋养下的淡然和平静,一种由不断的思考而得来的表达上的严谨和贴切。尤其是他读的自己写的文字《面对人,我们都还幼稚》,让人眼前一亮——早知道他与众不同,但没想到真正与众不同的并不是他被贴上的那些“标签”,而是他的精神质地和表达质地。

于是我开始找他的两册《贾想》来读;于是,在《江湖儿女》公映的第一天我走进电影院,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看了一场贾樟柯的电影。

据说,《江湖儿女》里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跟他16年前拍的《任逍遥》完全一样,甚至巧巧出场时穿的带蝴蝶的服装都一样,只是男主人公斌哥由逍遥少年变成了中年浪子;后面在三峡的部分,也保留了很多《三峡好人》里面的影像。贾樟柯从不否认自己这种细节上的“重复”,他甚至是有意识地建构一个自成一体的电影世界。他曾在一个访谈里笑谈:“如果有一天重放我的电影,我可以把它们剪成同一部,放九个小时,名字就叫《悲惨世界》。”

对我而言,《江湖儿女》是全新的。看完,心里涌动的是好的艺术作品让人产生的五味杂陈的感慨,一如安安静静地看了一本小说,调动了你所有的阅历和情感。正如戴锦华所说,尽管贾樟柯已经受到了商业的关注,但《江湖儿女》依旧是艺术电影,它克服情节套路,克服喧嚣肤浅,它表达个人经验之外的东西。它追求让人心被触动,让审美有回味的状态。

《江湖儿女》剧照

除了创作立场,从《江湖儿女》的很多细节看,贾樟柯实在也无愧于“来自基层”的自我定位。他对以山西汾阳县城为代表的民间人情智慧的熟悉和揣摩,对乡土中国现代化、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人际的微妙变化,都有清晰的记忆和细心的捕捉。对故乡而言,他始终在场;对中国而言,他也始终在场。同时,因为有北京,乃至有国际的参照,他又能把这些中国特色放在一种更大的格局、更开阔的视野中,于是他能通过细节建立起汾阳和时代、三峡和时代的联系。

或许可以说,贾樟柯的电影语言富有一种纯文学般的韵味。他从不避讳隐喻——电影中二哥说的动物园,飞过天空的UFO,都因略显突兀而让人印象深刻;也从不回避对流行音乐、服饰、高音喇叭等特殊符号的借用。但他总是能够用自己的思考力,巧妙地将粗糙和细腻融为一体,让最底层的生活焕发微妙的“诗意”。他说,自己享受这种无中生有,模糊“真实”和“电影”、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原始的乐趣”,一种只为艺术和创造力、为事实和想象怎么融合而焦灼的、表达的乐趣。

节选自

《大声沉默》

付如初 /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版

原标题:《贾樟柯:文学光影之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此刻夜读》

阅读原文

分享家规则

1、第一分享家好处是什么?

1)文章会挂上你的二维码提高爆光率

2)分享出去的文章你就是作者

3)将会获得网站金币

4)首页推荐快速加粉丝

5)像公众号一样传播你的文章

2、如何成功激活分享家?
任何微信搜索用户都可以成为分享家,您只要把任何一篇文章成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必须是微信朋友圈,分享到其他平台是激活不了的哦),系统就会立即自动激活您成为分享家。
3、如何成为第一分享家?
第一分享家是分享家族中最高荣誉,在分享家族中分享同一篇文章贡献值最高的用户就是该文章的第一分享家。
4、怎样统计我的贡献值?
贡献值是来自您分享文章到微信朋友圈好友的访问量,访问IP次数越多,贡献值就越高。同样您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您分享的文章,其贡献值也是属于您的。朋友帮您转发的越多,您的贡献值就会更高。